種類:民間舞蹈(生活習俗舞蹈)
地區:萬家鄉
傳承人:陳開明
主要藝術成績:
作為采茶舞藝術現階段傳承創新的代表,在表演內容、形式及道具的設計工作中做出了成績。多次春節期間在本市范圍內巡回演出,為采茶舞藝術的傳承做出貢獻。
歷史沿革:
采茶舞民間藝人陳開明(1927年出生)根據民間老藝人朱再軒口傳心授史料反映,采茶舞于清朝末年(1906年)由老藝人朱再軒的父輩從安徽潛山帶入寧國縣萬家鄉,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生產、勞動之余,喜慶豐收、祈求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一種方式。通過幾代藝人的努力,不斷創新加工,形成了民族民間群眾文化自娛自樂、喜聞樂見的一種舞蹈形式,一般是在春節期間(正月十五以前)或重大節日活動中演出,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表演內容、形式及特點:
采茶舞由鑼鼓(四大件)和民樂(二胡、笛子、嗩吶)等伴奏,內容以采茶、盤茶(制茶)、販茶(賣茶)為主要過程。
采茶舞表演是根據劇情內容依次出場,有說、唱、舞,有坎子話、逗笑、調情,有歡快的采茶歌曲和舞蹈動作等組成,是一個完整的民間劇情,其特點隨意性強,不受場地限制,無論是白天夜晚都可演,深受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一般是在春節期間(正月十五以前)或重大節日活動中演出,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服飾、道具:
人物及裝扮: 趙客人:禮帽、長衫、手持拐杖(老板)
錢有元:草帽、草鞋、二五衣衫、手拿芭蕉扇,挑擔茶籮(丑角)
孫老行師:對襟衣、布鞋(開茶行)
李三娘:斜襟衣、花布鞋、巴巴頭、手拿手帕(開茶行)
采茶女8位:女采茶服裝,每人手拿一只花籃
道具:假茶山一座,一擔茶籮,采茶藍8個,排燈1個,引燈1只,八角核桃燈1只,花燈4只
傳承狀況:
朱再軒:1906年——1981年
陳開明:1937——至今
陳龍:1964年——至今
陳珍愛:1967年——至今
相關活動:
自清朝末年以來,每隔幾年的春節及節日期間都要在萬家周邊鄉、鎮、村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