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市文化館始建于1951年,是寧國市唯一的群眾文化綜合單位,屬于全額撥款的文化事業單位。建館60多年來,始終堅持 “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努力把工作重心放在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上,堅持基礎服務“貼近實際、貼近社會、貼近群眾”的原則,分層次地推進群眾文化服務,并不斷深化、創新,為群眾提供優質、高品位的文化,為寧國市的群眾文化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自身建設中,能結合實際,立足創新,不斷深化內部改革,全面推進了群眾文化工作繁榮發展。2007年被評為國家三級文化館。2011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
寧國位于安徽省東南部,人口38萬,政府財政收入20個億,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十分重視,每年財政經濟安排5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公共文化事業,全市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到1.5元以上。全市文化經費支出占財政經常性支出的1%以上。寧國市文化館新館,位于風景旖旎、文化氛圍濃厚的西津河畔,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積3000平米。配備了功能齊備的展廳、小劇場、排練廳、畫室等專業場館以及現代化多媒體教室、專業錄音棚和具有特色的生態館。戶外有26米的宣傳櫥窗,還有流動展板60塊。每月一個主題性的群眾文化宣傳展,展示和宣傳我市的文化。
常年免費開放的排練廳,每天接待文藝愛好者百余人在這里吹拉彈唱。多媒體教室定期舉辦各類講座,對鄉鎮文化站及街道的文化專干進行電子信息業務培訓、非遺培訓、實用美術培訓和藝術修養等培訓。
多功能小劇場用于開展一些小型的文藝演出和各類藝術節目的錄制。以及相關單位的文化活動。
每年在一樓的展覽館內舉辦各類的書法、美術、攝影等展覽不少于20場,并全部免費開放。每場次的參觀者都不少于500人。大大的提升了我市市民的文化品位。
我館擁有文藝演出的基本燈光和音響設備和一個小型的錄音棚。用于小型文藝演出和下鄉文藝演出。以及簡單的音樂錄制和制作。
館內開通了高速光纖,依托局網站,發布各項文化活動通知簡訊。一臺浪潮服務器,非遺和群文工作的數據都存于服務器上;緦崿F數字化管理。
我館現有編制12人,在編11人,離退休職工19人,我館中級以上職稱占業務人員總數的42%,我館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有4人。有音樂、舞蹈、美術、戲曲、攝影、動漫專業人員。
開展優質群眾文化服務,以健康向上的文化觸角深入基層,搞好群眾文化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館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高品位的文化生活需求日漸迫切。文化館在經常舉辦陣地活動的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活動的導向作用,不斷擴大文化活動的范圍,提升藝術品位,因此,我市社會文化活動范圍一年比一年廣,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氛圍一年比一年濃,檔次一年比一年高。每年以春節元宵等系列活動以及校園、社區、企業文化活動為依托,吸取社會各界的資源形成規模、形成品牌,并連續舉辦品牌特色活動近30年,如正月十五元宵系列活動達27年、“三月三”特色活動19年、“三下鄉”送文化下鄉活動16年。僅2010年我館就承辦了各類大中型廣場文化活動達9場次。
近年來我館協助市委市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成功舉辦了中國寧國山核桃節、元竹節大型文藝晚會及歡樂中國行、德國青年愛樂樂團、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等頗具影響的社會文化活動。
文化館注重群眾文化公益性形象的提升,積極深化社區、農村開展各藝術門類的培訓,每年人均下基層輔導60天以上,舉辦各類培訓約60余期;為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我館還組織文藝小分隊下鄉演出約200場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近幾年,文化館把文藝創作作為形象工程常抓不懈,使精品佳作不斷涌現,藝術水平不斷提高。畬族文化是我市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館組織人員充分發掘其特色,展現其民族特色,創作了一系列畬族文藝作品并多次獲國家、省、市級大獎。其中舞蹈《畬酒紅》獲宣城藝術節一等獎,安徽省花鼓燈會藝術節一等獎;歌曲《畬山好》獲首屆安徽省農民歌會暨第四屆安徽省民歌會一等獎;歌曲《挑擔山歌進城來》獲中國畬族民歌藝術節二等獎;歌曲《畬鄉盤歌會》在第三屆中國畬族民歌藝術節中獲銀獎。
為傳承和發揚優秀民間民俗文化,保護我市的文化遺產,我館于2008年成立了非遺中心,組織我市的非遺普查和保護工作。目前我館收集整理民間文化藝術80項左右,市級非遺保護名錄9項,省非遺保護名錄2項。